矩阵
约 2673 字大约 9 分钟
2025-06-06
矩阵乘法
矩阵相乘,内标值要相同。Am×nBn×s=Cms.
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。AB=BA,(A+B)2=A2+2AB+B2,(A+B)(A−B)=A2−B2. 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交换。首先满足的大前提是交换的两个矩阵必须是同阶,然后下面给出各种不同的情况:
kE与任何矩阵可交换
两个对角矩阵可交换
A,A−1,A∗,两两均可交换,A,AT一般不可交换
f(A),g(A)可交换
若A和B可交换,则AT和BT、A−1和B−1、A∗和B∗、f(A)和g(A)均可交换
矩阵乘法不满足消去律。AB=0⇒A=0或B=0,AB=AC⇒B=C,AB=CB⇒A=C. 但在某些情况下满足消去律,在下面给出成立的情况:
若A列满秩,则AB=0⇒B=0,AB=AC⇒B=C.
若B行满秩,则AB=0⇒A=0,AB=CB⇒A=C.
矩阵公式汇总
行列式
1.∣A∣=λ1...λn
2.∣kA∣=kn∣A∣
3.∣AB∣=∣A∣∣B∣
4.∣An∣=∣A∣n
转置
1.∣AT∣=∣A∣
2.(kA)T=kAT
3.(AT)T=A
4.(An)T=(AT)n
5.(A+B)T=AT+BT
逆
1.∣A−1∣=∣A∣1
2.(kA)−1=k1A−1
3.(A−1)−1=A
4.(An)−1=(A−1)n
伴随
1.∣A∗∣=∣A∣n−1
2.(kA)∗=kn−1A∗
3.(A∗)∗=∣A∣n−2A
4.AA∗=A∗A=∣A∣E
三大运算
1.(AT)−1=(A−1)T
2.(AT)∗=(A∗)T
3.(A∗)−1=(A−1)∗=∣A∣A
穿脱原则
1.(ABC)T=CTBTAT
2.(ABC)−1=C−1B−1A−1
3.(ABC)∗=C∗B∗A∗
对角阵
1.A=a1⋱anb1⋱bn=b1⋱bna1⋱an
可得:A=a1b1⋱anbn
2.若V=λ1⋱λn
则∣V∣=λ1...λn
φ(V)=φ(λ1)⋱φ(λn)
Vn=λ1n⋱λnn
V−1=λ1−1⋱λn−1
分块矩阵
1.A0∗B=A∗0B=∣A∣∣B∣
2.0BA∗=∗BA0=(−1)mn∣A∣∣B∣
3.(ACBD)T
4.(ACBD)−1
特殊矩阵
对称矩阵
A为对称矩阵⟺A=AT(即aij=aji)
若A为对称矩阵,则AT、A−1、A∗、f(A)均为对称矩阵
若A和B均为对称矩阵,则A+B为对称矩阵,当且仅当AB=BA时,AB为对称矩阵
ATA、AAT、A+AT天然为对称矩阵
ATA的性质总结
1.ATA为对称矩阵,可正交对角化
2.对∀x=0,xTATAx≥0,λi≥0,∣A∣≥0
3.ATA正定⟺A列满秩
4.r(ATA)=r(A),ATAx=0与Ax=0同解
反对称矩阵
1.A=−AT(即aij=−aji)
2.aii=0,λi=0,∣A∣=0
3.∀α,αTAα=0
正交矩阵
A为正交矩阵⟺A−1=AT⟺AAT=E⟺行(列)向量组为规范正交基
若A为正交矩阵,则AT,A−1,A∗,±Ak均为正交矩阵
若A和B均为正交矩阵,则AB为正交矩阵
正交矩阵的特征值和行列式只可能为1或−1
设A=(aij)n×n(n≥3).若AT=A∗(aij=Aij),则A为零矩阵或A为正交矩阵且∣A∣=1;若AT=−A∗(aij=−Aij),则A为零矩阵或A为正交矩阵且∣A∣=−1
秩为 1 的矩阵
r(A)=1⟺A的每行(列)成比例⟺存在α=(a1,a2,...,an)T,β=(b1,b2,...,bn)T,使得A=αβT
tr(A)=βTα=αTβ=(α,β)=i=1∑naibi=k
A2=kA,An=kn−1A
特征值λ1=λ2=...=λn−1=0,λn=k.λ=k对应的特征向量为α;λ=0对应的特征向量为(−b2,b1,0,...,0)T,(−b3,0,b1,...,0)T,...,(−bn,0,0,...,b1)T(设b1=0)
A可对角化⟺k=0
若A为实对称矩阵,非零特征值λ=k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a,则A=kaaT
若Ax=r有解,则A的列向量与r成比例
初等矩阵和初等变化
初等变换:互换、倍加、倍乘
初等矩阵:将单位矩阵通过初等变化得到的矩阵
做一次初等行变换等于左乘一个初等(可逆)矩阵,做一次初等列变换等于右乘一个初等(可逆)矩阵。注意左乘看行变,右乘看列变
任一矩阵A可通过初等行变换化为行最简形,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P,使PA=行最简型
任一矩阵A可通过初等列变换化为列最简形,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Q,使AQ=列最简型
列满秩矩阵A可通过初等行变换化为上面部分为单位矩阵,下面部分为0的矩阵B,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P,使PA=B
行满秩矩阵A可通过初等列变换化为左边部分为单位矩阵,右边部分为0的矩阵B,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Q,使AQ=B
可逆矩阵A可通过初等行(列、行列同时)变换化为单位矩阵,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P、Q,使PA=E、AQ=E、PAQ=E
A可逆等价于A可通过初等变换化为E等价于A是初等矩阵的乘积
初等变换的深刻意义:初等变换不改变秩等价于乘以可逆矩阵不改变秩。推广:左乘列满秩不改变秩,右乘行满秩不改变秩
矩阵A、B等价等价于A、B可通过初等变换转换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P、Q,使PAQ=B
矩阵A、B行等价等价于A、B可通过初等行变换转化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P,使PA=B
矩阵A、B列等价等价于A、B可通过初等列变换转化等价于存在可逆矩阵Q,使AQ=B
三秩相等: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=行向量组无关向量的个数=列向量组无关向量的个数
求矩阵的逆和伴随方法
一个矩阵,若知道了它的逆或伴随,则可以推出另一者,所以求这两者,本质上是求其中一者而已!
求矩阵A的逆,一般有以下方法:
写为[A∣E],变换为[E∣A−1],这样就求得矩阵的逆
若为4阶矩阵的话,可以将其视为分块矩阵进行计算
当然,这种方法是需要容易消为0的情况,更多的不是这样,可以通过求矩阵的伴随矩阵,来间接地求逆矩阵,根据AA∗=∣A∣E.
求矩阵A的伴随,有多种方法:
二阶矩阵,可以根据口诀“主对调,副变号”,快速解决战斗;四阶矩阵,一般可以视为分块矩阵,进行计算,重点是三阶矩阵,在下面的点中说明
定义法,通过伴随矩阵的定义,分别计算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和,需要注意的是位置和符号,这种方法不是很好,容易出错
转圈法,将A写4遍,分为两层,每层2个A,将最外层元素去掉,从上到下,依次计算二阶行列式,计算结果横着排,得到的三阶矩阵B就为A的伴随矩阵,这个方法不用管符号之类的干扰信息,只用计算,很容易,推荐使用
转圈法示例

抽象矩阵求逆
可逆矩阵的定义:AB=E、BA=E,则A−1=B;若A为方阵,AB=E,则A−1=B.
可逆矩阵×可逆矩阵=可逆矩阵
可逆矩阵×不可逆矩阵=不可逆矩阵
不可逆矩阵×不可逆矩阵=不可逆矩阵
已知r(A)=1,待定系数法求(mA+nE)−1
套路:设(mA+nE)−1=kA+n1E,令(mA+nE)(kA+n1E)=E,求出k则可.
已知矩阵等式,凑因式求逆
题型:
等式仅含有一个矩阵A.已知f(A)=0,求[g(A)]−1.
等式含有一个矩阵A、B.已知f(A,B)=0,求[g(A)]−1.
套路:
求矩阵φ(A),使得φ(A)g(A)=f(A)+kE,幂次从高到低凑出φ(A),则g(A)−1=k1φ(A).
第二种题型和上述方法一致,不过是凑A、B为f(A,B)而已.
用数的运算类比矩阵运算,恒等变形求逆
题型:求抽象矩阵的逆,但题目未给等式或等式不易化简凑因式。
套路:将矩阵看作一阶矩阵(即一个数),用数的运算进行化简。
数的运算 矩阵运算 取倒数:A1 取逆:A−1 通分:A1+B1=ABB+ABA E的拆分:A−1+B−1=A−1BB−1+A−1AB−1 可以通过数的运算快速得到最终答案的形式!便于佐证和排除,同时也提供怎样拆分E的思路。当然,还有种通用的思路,就是遇到逆就提出去,不断地提,就可以得到一个便于计算的式子。
求A的n次幂
只有方阵才可求幂,一般考察二阶或三阶矩阵。
若A为更高阶矩阵,先观察A是否能分块,能分块则先分块再求幂。
归纳法
若r(A)=1,tr(A)=k,则A2=kA,An=kn−1A.
若元素较为简单,则试算A2、A3,找规律.
能用初等变换性质快速得到结果.
A=B+C
若A可拆为两个简单矩阵之和B+C
,且B和C可交换,则可将An=(B+C)n用二项式定理展开。
一般来说,题目中的矩阵A是拆为B+E的形式,因为这样,利用二项式定理才可以随意的交换,并且会在Bm=0或Bn=B,这样才可以化简,不然这样做就没有意义了。
利用相似理论
若题目有给出A~B的提示或A可相似对角化,则可考虑利用相似理论求An.
若P−1AP=B,则An=(PBP−1)n=PBnP−1.
若B为对角阵也是一样的,这里主要问题是怎样求其相似和特征值、特征向量。
更新日志
版权所有
版权归属:代码・生 活・THINKING